昨天一看到公司寄出的信裡有封名人系列演講,仔細看了看標題竟然是知名作詞家 - 方文山老師。心裡一直在想要不要去聽看看,最後還是搭著廠車前往演講的位置,前座的人一直在說方文山的厲害之處……嗯,他的歌詞意境確實厲害啊!
接著12點10分,演講開始了……
方文山一開始就從唱片業說起,他在11-12年前因為找不到入電影製作的管道,所以把自己創作的100首歌製成冊,還包含有索引跟頁碼這些,然後寄給製作人或是歌手一百本。根據他的計算是這樣的:100本只有50本會落到助理的身上,而其中會真的拿來翻的有25本,而之中12本看完就算了,只有6本會被認真看,最少會有兩三個人會連絡他。照這算法是百分之二三的機率,結果是什麼呢?答案是他等了一個月之後,憲哥打了通電話給他,於是他才踏上歌詞創作的路。這是百分之一的機率!
接到他待了一年卻沒有出過歌,他也再三的說明有些職業類別會被偶像化,真實的情況不是我們想想的這樣,寫出一首歌的詞被採用可能有1萬2的收入,但是東扣扣名扣扣最後只有6千的收入,再來創作的歌詞不被採用,是完全沒有報酬的!
「創作的工作是有採用,才有報酬」
接下來他放了一首MV
MV 中出現的模型屋是他親自打造完成的,而這卻是他小時候的夢想。而這邊拿出這個來說並不是要突顯他的創作,而是在告訴我們,有些時候條件並不成熟,你需要等待之後才有機會完成夢想。
「實現不了,不如轉個彎」
「適度的停頓、休息、轉彎」
他告訴我們他的理想是電影,但是他不得不轉個彎從歌詞創作去接近它。
方文山把夢想分為兩類:
- 職業背景
- 興趣 (任何人都可以達成)
然後他對把興趣當職業也有很妙的解釋:「興趣當職業真好,也真少」工作跟興趣結合真的是完美嗎?從以前我就對這很感到疑惑,接著他繼續說:「當興趣不純粹,就會有所要求,壓力就會出現」,但是他提到如何分別來:
- 不喜歡的案子當工作
- 喜歡的案子當興趣
這思維很有趣,也讓我想到以前學校的資管系教授說的:「我後來才發現,我真正的興趣是烹飪,但我不會放棄IT,因為這是我的專業」
再來方文山提到為什麼他的詞能突出的原因,在於「品牌識別度」而這能突顯你的存在。以他的例子來說:只要聯想到中國風、非現代就會直接聯想到他。這邊也說出他如何營造出不同以往的歌詞,在於他設定發生的時代是跳脫現在,而是以古代為主或是不存在的主題。這讓文字可以跳脫,簡單來說方文山就是一個活在現代的古人?
演講的末聲,他說要放一段歌詞
可惜的是……現場沒有放成功,上面這是我在網路上找來的。
最後的Q&A也是很深入:
他總共創作一千多個歌,但是被採用的約三百多。
他下個夢想是拍電影,已經在腦袋裡構思15年之久。
問到創作時,他說:「創作來自於觀察」
這一句也很讚:「喜歡一種東西,主要來自於你的價值觀」
他還提到早期閱讀的重要性,而且要不帶任何的功利去做
最妙的一點……
就是愛在西元前,竟然是他看著喜歡的人構思出來的畫面。他說當時有個兩河流域的展覽,然後歌詞寫到:
古巴比倫王頒布了漢摩拉比法典
刻在黑色的玄武岩
距今已經三千七百多年
妳在櫥窗前 凝視碑文的字眼
我卻在旁靜靜所賞妳那張我深愛的臉……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